7月14日,世界經濟
論壇官網發布《新自然經濟報告》顯示,受人類活動影響,大自然衰退速度在變快,地球上近百萬種生物瀕臨滅絕。這些不可逆轉的危害,也會對我們的經濟、社會、生活帶來深遠影響。因此,關注地球健康、建立
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應該被置于首要位置。怎樣才能促進社會經濟
綠色轉型、哪些領域具有示范作用,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學者。
綠色轉型迫在眉睫
世界經濟論壇自然行動議程負責人阿肯沙·卡特里(Akanksha Khatri)對本報記者表示,企業對自然界的依賴度非常高,但傳統的企業發展模式已經危害到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如對陸地和海洋資源的過度利用、企業生產排放二氧化碳所引發的環境污染、對能源的高度依賴等。如何讓綠色發展與經濟快速增長相向而行,進而建立更有彈性的社會,已成為全世界面臨的共同難題。
卡特里還提到,應對自然危機挑戰,需從糧食、土地和海洋利用、基礎設施建設和建筑環境變革以及能源開采等多領域入手。因為這些領域既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又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重點領域。因此,推動這些領域運轉模式向積極自然模式轉型,可以滿足綠色發展與經濟快速發展的雙重目標。
優先實現三個領域轉型
卡特里表示,全球糧食、土地和海洋系統每年約產生10萬億美元經濟效益,涉及全球約40%的工作崗位。該系統所提供的糧食、衣服等產品是維持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隨著全球人口數量增長以及人均購買力提升,對該系統產品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其實,糧食、土地和海洋系統與自然界的聯系最為密切,受自然環境影響也最為直接。如果不能讓糧食、土地和海洋系統在經濟轉型中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其造成的隱性成本將會大于其創造的價值。因此,卡特里建議,停止農業、漁業和牧業的無序擴張,同時對部分已經退化的土地、海洋等領域進行生態修復。在糧食生產和土地利用環節,鼓勵通過對農業技術投資,改變現有農耕方法,增強生物多樣性,提高土壤肥力和提高糧食產量。應督促企業制定科學的管理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對綠色轉型企業給予資金補助,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系統的平衡。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提速。世界資源研究所可持續發展商業中心全球負責人凱文·莫斯(Kevin Moss)提到,城市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引擎,為人類提供互動網絡,讓社會更具創造力和生產力。但城市擴張帶來的土地使用面積增長,也對城市周圍環境和生態系統帶來一定影響。據統計,到2030年底,每周將會有150萬人涌入城市。如果規劃不當,不僅影響生物多樣性,而且會降低城市的經濟效率。為了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建設節約型建筑環境,高效利用現有的空間和土地資源,實現以交通為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激勵人們向近郊區域轉移。第二,在城市建設中創新規劃、設計和施工方法,利用自然方式,解決城市照明、降溫和供熱等問題。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節省成本,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第三,以更清潔、更高效的方式來發展與城市相關的公共事業,如建立現代化綜合廢物回收點,達到廢物再利用目的。
世界資源研究所能源項目全球負責人詹妮弗·雷克(Jennifer Layke)認為,能源開采與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的關聯性更大。能源開采、生產和制造既是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者,又是環境和生態資源的主要威脅。能源領域的轉型涉及許多方面。例如,減少對傳統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轉變傳統的采掘方式,鼓勵對礦物資源進行深度提煉,對采掘后的生態系統進行必要的修復,提高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鼓勵能源部門向可再生能源領域探索等,其目的都是為了達到能源利用與自然資源保護之間的平衡。
多方合作共促轉型
雷克還提到,想要實現經濟綠色轉型,需要各參與方的協調與合作。從政府角度來說,應該給予政策指導與監管,如提出一攬子實施方案,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動計劃,并根據改革方案進行資金支持。從企業角度說,應該建立更高的環境和社會責任標準,積極探索公私合作模式,讓市場的價值鏈向有利于綠色發展的模式轉變,并借助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實現技術升級,設立更多樣化的融資模式,吸引外部資本。
莫斯強調,應從區域或全球層面建立綠色合作
平臺或聯盟,共享轉型路線圖。同時,要建立數據治理數據庫,支持必要的信息交換,給市場釋放更多商業機會。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