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碳中和目標體現負責任大國擔當
2020年,中國宣布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碳中和目標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據英國劍橋計量經濟學會預測,中國的減排承諾可將全球升溫水平拉低0.25攝氏度左右,對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作出重要貢獻。
德國安聯集團的研究機構近期發布報告稱,中國在減排領域取得顯著進步:過去5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幾乎每20年就減少一半,減排速度超過世界平均水平;自2000年以來,中國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增長超過800%,遠高于歐盟的230%和美國的160%;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增速領先,2019年中國電動車保有量超過歐美總和。觀測研究還顯示,中國近20年來對全球綠化增量的貢獻居全球首位,固碳能力顯著提升。英國《自然》雜志指出,2010—2016年,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吸收約11.1億噸碳,吸收了同期人為碳排放的45%。
在此基礎上,中國明確提出到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巴西全球南方研究所所長亞歷山大·菲格雷多表示,治理環境需要全人類的共同承諾,中國宣布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令世界鼓舞,是捍衛多邊合作、互相尊重、共同進步的表現。
氣候環境危機具有全球性和長期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有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國際能源署預測,未來一段時期全球能源需求增量主要將來自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對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近期撰文表示,“發達經濟體能夠減少碳排放的部分原因是,新興市場承接了全球制造業的轉移,并為此進行了大量能源投入”,當前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減排壓力很大,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衰退等多重沖擊下,減排進程將被迫受阻,因此需要發達經濟體在“脫碳”過程中提供更多金融和技術上的支持。他建議,應建立諸如世界碳銀行等多邊機構,進一步協調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
總部位于荷蘭的綠色和平組織全球總干事詹妮弗·摩根表示,中國政府作出的減排承諾向世界發出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即氣候問題已亟待解決,多邊主義框架下的全球合作是解決氣候問題的核心,這對當前全球合作應對重大挑戰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