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建議
1.把供熱低碳轉型納入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能源系統統籌考慮,明確轉型時間表、路線圖,爭取未來30年內實現北方城鎮供暖低碳轉型。一方面通過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發展超低/近零能耗建筑,開展既有建筑深度節能改造,從而大幅減少建筑本體的供熱負荷;另一方面重構供熱熱源和供熱方式,采用更多低碳、零碳熱源,隨著電力系統中零碳電力占比的提升,不斷提高電熱泵供熱市場份額,從而減少供熱系統碳排放;其次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智慧供熱,支持供熱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提升供熱系統
節能減排效果、經濟效益及供熱安全水平。到碳中和時代,建筑運行的用能品種將主要是電力和熱力,若完全可以實現零碳電力,建筑運行階段是否能實現碳中和,將取決于是否能實現零碳供熱。
2.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可再生能源供熱發展。盡管國家已出臺一些可再生能源供熱支持政策,但缺乏具體細化的落地措施,中央層面尚無對可再生能源供熱的財稅、價格優惠政策。建議把可再生能源供熱納入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明確可再生能源供熱發展目標;將其作為適宜地區城市能源規劃的重要內容,做好可再生能源與城市能源、區域能源體系的銜接和融合;加強多種可再生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與常規能源的系統集成技術的技術研發和試點示范;支持可再生能源供熱特許經營,出臺供熱價格、財稅、投融資等經濟激勵政策,比如:減免地熱能資源稅,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熱項目的市場競爭力;強化技術支撐,建立健全各類可再生能源供熱技術及設備的標準。
3.調整天然氣價格政策,鼓勵以電代氣。目前,我國建筑運行階段的直接碳排放已基本進入
平臺期,但碳達峰仍存在不確定性,主要在于南方地區采暖用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需求增長存在不確定性。目前,天然氣采暖相對電熱泵采暖而言,存在供氣保障、成本較高等挑戰。在能源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下,可以預見未來天然氣的能源消費市場空間將不斷壓縮,盲目大規模建設天然氣采暖相關基礎設施將帶來資產沉沒風險。為了建筑領域碳排放盡早達峰,應鼓勵居民炊事、衛生熱水、采暖等建筑用能以電代氣,在現有天然氣階梯價格基礎上,實行更嚴格的天然氣階梯價格政策。
4.調整供熱計量政策,健全熱計量體系。未來供熱將從傳統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信息化、智能化、精準供熱方向轉變,智慧供熱離不開供熱系統的源、網、站、末端建筑全面的熱計量配置。我國北方采暖城鎮熱計量收費政策已實施10多年,投資巨大,但效果欠佳,有必要及時評估和調整既有的熱計量收費政策。熱計量是供熱系統碳排放測算的必備基礎手段,也是供熱系統效果評價的重要依據。在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供熱系統熱計量的本質不能僅局限于用戶側的熱計量收費,而應著眼于供熱系統各環節的全面熱計量,以滿足用戶熱舒適度需求為目的,建立一套用戶易接受、企業易管理、政府易監管的熱計量體系。熱計量不等于分戶熱計量,也可以是分樓棟熱計量,具體需根據熱計量用戶的特點、效果、經濟性等多種因素確定。
5.加強技術研發示范,創新供熱應用模式。目前,我國供熱系統面臨設備設施老化壓力,全面提升供熱系統技術與裝備水平是緩解供熱行業成本壓力、提升供熱系統效率、實現供熱低碳轉型的重要支撐。應積極推進供熱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研發、示范及推廣,大力開發工業余熱、核電廠余熱、跨季節儲熱、多能互補的低溫區域供熱系統等新型低碳、零碳集中供熱技術,完善室內溫控、末端分戶調節裝置、樓宇和熱力站智能調控計量裝置等供熱系統智能感知設備,發展以一次可再生能源電力為主的電熱轉換技術,開發新型保溫絕熱材料;實施地熱能供熱、核能供熱等重大項目建設和重點項目推廣;探索應用多能互補、小微熱力管網互聯互通、小型熱力站為特征,以保障用戶末端供熱質量為調度目標的新型集中供熱系統。
作者簡介
張建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能源發展戰略、節能減排政策、建筑節能等研究工作。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