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符合國情的ESG評級體系
展望未來,張晟認為,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ESG評級體系,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助力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抓手。
在張晟看來,構建中國特色ESG評級體系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一是嵌入國家戰略。將國家戰略嵌入ESG評級體系核心指標,增設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精準扶貧等特色指標,引導企業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二是突出行業特性。針對新材料、
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開發差異化評價模型,突出技術創新對經濟綠色轉型的貢獻。
三是加強數據穿透治理。建立跨部門ESG數據共享平臺,整合環境監測、稅務、社保等公共數據,解決信息孤島問題;依托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手段,構建可溯源的ESG數據庫,筑牢ESG評級體系的公信力根基。
四是強化ESG的價值發現與風險管理。ESG評級體系要以實現ESG的價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為導向,推動ESG評級與融資成本掛鉤,開發動態風險預警系統,實時監測企業潛在的ESG風險,提升ESG評級的前瞻性。
五是融入全球ESG治理體系。ESG已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通用語言,融入全球ESG治理體系將進一步推動我國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
“ESG作為企業價值和可持續經營的‘晴雨表’,可以體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情況。”張晟認為,對于企業而言,提升ESG評級需從多個維度進行系統性突破。在戰略整合方面,企業需深度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將ESG理念融入企業戰略規劃,將ESG目標與業務戰略深度綁定,并明確各部門在ESG方面的職責和分工,實現企業的ESG管理從合規響應向價值創造轉變。
與此同時,數據治理是企業ESG管理的基礎,企業可借助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整合ESG指標,構建企業ESG數據管理平臺,建立全鏈條數據追蹤體系,實現自動采集與異常預警,破解數據質量的痛點。
此外,張晟建議,企業應將ESG報告作為與利益相關者溝通的重要工具,建立企業與利益相關者“雙向賦能”溝通機制,創造可持續價值共識,實現從信息合規到價值溝通的轉變。
在生態共建方面,張晟建議企業將ESG評級應用于供應鏈管理體系,優先選擇ESG表現良好的供應商,促使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關注和提升ESG水平,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
伴隨實踐深化,ESG評級也面臨一些挑戰。比如,數據質量與評級需求不匹配。盡管國內ESG信息披露規范持續加強,但ESG信息披露仍存在定性描述多、量化數據少的問題,關鍵數據缺失和數據透明度不足給ESG評級結果的準確性帶來挑戰。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