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tbblb"></form>
<sub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sub>

<address id="tbblb"></address>

    <form id="tbblb"></form><noframes id="tbblb"><address id="tbblb"><listing id="tbblb"></listing></address>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李元元:中國研究型大學要肩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

      文章來源: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網碳交易網2022-11-27 11:15

      11月26日,2022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武漢開幕,國內外專家學者“云集”共論“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李元元在主論壇做報告,強調中國研究型大學要肩負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開創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推動世界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研究型大學的使命與行動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李元元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大家好!
       
      2022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華中科技大學共同舉辦,我感到非常榮幸。本次年會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與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順應國際形勢變化,反映大學共同期待,意義非常重大,將為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優化全球高等教育治理結構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
       
      我的報告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國際形勢呼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同時,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成為了世界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世紀之問。
       
      中國作為世界和地區大國,面對這一世紀之問,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思想理論基礎和精神內核,目的在于實現共同發展,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只有通力合作,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世界各國才能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共同維護人類家園,推動“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韌性”的全球發展。
       
      大學是智慧的源泉、文明的燈塔、道德的高地、創新的引擎、人才的搖籃,大學是推動和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的重要力量,在這個新的時代,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必須以更開放、更博大、更負責的國際視野、世界胸懷面對未來社會,回應時代之問、未來之需,進一步發揮大學的功能和作用,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助力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二、研究型大學的使命責任
       
      研究型大學肩負創造與發展知識、培養人才、服務社會、傳承與創新文化、引領思潮及造福全人類的使命與責任,要在世界歷史的關鍵時刻發揮引領作用。
       
      (一)培養面向未來的“棟梁之才”
       
      在人才培養方面,研究型大學應致力于兩大目標:第一,致力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這也是實現人類福祉的基礎;第二,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勝任力的人才,這是研究型大學在促進國際理解方面能夠發揮的關鍵作用。鼓勵師生將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全球使命進行融合,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在世界經濟、政治、社會、技術以及人類面臨的集體風險上發揮積極作用。同時,研究型大學應該以終身交流為理念,與全球校友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讓活躍于全球各地的校友直接或間接貢獻全球共同發展。
       
      (二)解決科技前沿的“未知之解”
       
      在科學研究方面,研究型大學作為處于世界高等教育頂端的組織,應承擔國際責任,應對全球挑戰,在關注國家和個人層面的問題以外,還應該關注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方面的重大問題。參與解決世界性的難題,包括氣候變化、新冠疫情、環境問題、能源問題、貿易問題、發展問題、和平問題等全球性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參與并能解決世界共同問題的大學,才是世界級研究型大學。
       
      (三)回應人類社會的“發展之需”
       
      在服務社會方面,“造福社會”是研究型大學的核心目標,具體路徑上,主要通過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打造一個可持續、健康、包容的社會,還應該與全球學術界、醫療、非盈利、商業等社會機構進行深度合作,共同解決現實問題,從而形成積極的全球性影響。
       
      (四)構筑全球文明的“對話之橋”
       
      在文明對話方面,為了世界和平與發展,開展跨文化教育和國際交流合作,研究型大學能夠發揮特殊作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跨文化教育,其目的就在于文化融通。培養跨文化理解力和交往能力,使更多人對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通過跨文化教育,培養跨文化拔尖人才,通過深度國際交流合作,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發展。
       
      三、華中科技大學的擔當作為
       
      華中科技大學作為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以世界情懷擔當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和責任。在此,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校的實踐和貢獻。
       
      (一)致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全面發展的卓越人才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研究型大學最核心的價值、最根本的作用是人才培養。
       
      我校構建了思想道德教育體系、科學知識教育體系、實踐能力教育體系、綜合素質教育體系、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有機結合的“五位一體”立德樹人體系,打造了“學在華中大”“創新創業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三張名片,著力培養新時代具有家國情懷、世界胸懷、人文底蘊、華中大品格的全面發展的卓越人才。
       
      我校將優質資源向人才培養配置,充分發揮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等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重大科研平臺的育人作用,實施重大科研平臺向本科生開放制度,推動本科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努力辦最好的本科教育;引導研究生深度參與到導師的重大科研項目中,讓研究生站到創新創業最前沿。
       
      我校創新培養模式,優化育人條件,投入上億元建成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智能制造工程訓練實踐平臺,用最領先的理念、最前沿的科技、最先進的應用,支撐高素質復合人才培養;規劃建設國內一流的公共基礎教學實驗大樓,推進學科專業大類的整合、交叉與融合,梳理與重構公共基礎實驗課程體系,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致力破解世界性難題、應對全球性挑戰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研究型大學最顯著的優勢、最突出的作用是科技創新。
       
      強磁場是現代前沿基礎研究重要極端實驗條件之一。我校牽頭建設的脈沖強磁場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立足自主創新,攻克磁體結構穩定性設計、磁場波形精確調控和微弱信號精準測量等世界性難題,創造了64T脈沖平頂磁場世界紀錄,相關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截至2022年10月,設施已累計運行73582小時,為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德國德累斯頓強磁場實驗室,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119個國內外科研單位提供科學研究服務1635項,取得了包括發現第三種規律新型量子振蕩等在內的一大批原創成果,形成了世界強磁場發展新格局。
       
      測地觀天是人類由來已久的夢想。我校牽頭建設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現國際最精確萬有引力常數G的測量,編入高中物理教科書;衛星重力測量核心技術獲得重大突破,天琴一號衛星成功發射,在軌實驗優于預期,推動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不斷深入,為最終實現空間引力波探測和傾聽宇宙深處聲音奠定堅實基礎。
       
      氣候變化問題是全球性挑戰。我校瞄準“雙碳目標”,牽頭組織中美清潔煤技術聯盟,合作成果兩度被寫入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牽頭建設的35MW富氧燃燒示范工程被國際能源署列為富氧燃燒碳捕集的“里程碑”,破解了燃煤電廠多污染物協同治理的世界性難題。成功研制世界首臺500kV電壓等級工程化應用的機械式直流斷路器,助力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會場館實現100%“綠電”這一奧運會歷史上“零的突破”,更是為破解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世界級難題提供了成功方案。
       
      (三)致力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研究型大學最突出的使命、最鮮明的特點是服務引領。
       
      新冠肺炎疫情是全人類面對的共同挑戰。在抗擊新冠疫情阻擊戰中,我校是全國投入最多床位和醫護人員的高校,且多學科發揮自身優勢,參加和支持抗疫,劉良教授團隊主持開展了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填補了新冠肺炎病理學及病毒分布方面的空白;鄔堂春院士團隊領銜評價武漢新冠肺炎的防控效果、研判疫情趨勢,研究成果發表在JAMA和《自然》,分享了中國聯防聯控、醫療衛生學科協同作戰的偉大智慧;各附屬醫院開展了70余場全球視頻連線,提供會診、介紹經驗,為國際社會貢獻了“華中大智慧”。
       
      貧困是人類社會的頑疾。我校發揮學科優勢,積極貢獻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對云南臨滄市臨翔區進行精準幫扶,以科技創新打造“純造普洱”“叫雨山仙草”等特色品牌,實現增產增收;以醫療援助打造區鎮村三級聯動疾病預防、醫療救治、健康管理體系,實現當地醫療服務提質降費;以規劃引領打造“文化秘境•拉祜祖庭”風情特色小鎮,促進民族文化與生產生活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2021年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連續五年在國家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工作考核中獲評最高等次“好”。
       
      (四)致力促進教育對外開放、服務“一帶一路”倡議
       
      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研究型大學最有利的條件、最獨特的優勢是國際合作交流。
       
      我校積極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全球合作網絡,與世界上41個國家和地區的300余所高校和機構簽署實質性合作協議。成立了中歐清潔與可再生能源學院,該學院是中歐在工程教育合作領域的第一個重要合作項目,已經成為我國能源工程教育面向歐洲的一個重要窗口,被譽為“中歐高等教育合作典范和旗艦項目”。該學院是首個在中國境內頒發法國碩士學位的辦學機構,招收的留學生中發達國家生源超三分之二,是牛津大學指定的本碩博科研實習單位,三次獲得牛津大學授予的暑期夏令營金牌徽章。
       
      我校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倡議,與斯里蘭卡、老撾、孟加拉國、泰國、蒙古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高級別公務員培訓和國際學生培養等方面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系,年度國際學生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占比超過80%。與商務部高端援外學歷項目“信息與通信工程碩士”培養相結合,近五年培養了168位“一帶一路”國家的中高層政府技術官員,助力5G技術和產業在沿線國家落地應用。創建中國-波蘭測控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東盟研究中心入選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中心。創辦“中國-東盟發展與治理論壇”“國家傳播戰略高峰論壇”,并連續舉辦5屆,搭建了跨國界、跨行業、跨學科對話交流平臺。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我們身處同一個世界,我們擁有同一個夢想。我們共同的愿景,就是讓世界更美好。讓我們攜起手來,強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使命擔當,開創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切實為推動世界科學進步和社會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作出貢獻!
       
      我的報告到此結束。誠摯邀請國內外的各位專家朋友有機會到華中科技大學指導交流,謝謝大家!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

      省區市分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各省會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場,碳平臺)

      華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保定、山西太原、內蒙】東北【黑龍江哈爾濱、吉林長春、遼寧沈陽】 華中【湖北武漢、湖南長沙、河南鄭州】
      華東【上海、山東濟南、江蘇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溫州、福建廈門】 華南【廣東廣州深圳、廣西南寧、海南海口】【香港,澳門,臺灣】
      西北【陜西西安、甘肅蘭州、寧夏銀川、新疆烏魯木齊、青海西寧】西南【重慶、四川成都、貴州貴陽、云南昆明、西藏拉薩】
      關于我們|商務洽談|廣告服務|免責聲明 |隱私權政策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網站地圖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信息部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 指導單位:發改委 生態環境部 國家能源局 各地環境能源交易所
      電話: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網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6041442號-7
      中國碳交易QQ群:?6群碳交易—中國碳市場??5群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台湾佬中文222vvv娱乐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