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碳市場發展歷程及建設現狀
全國碳市場,包括強制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自愿性的碳減排交易市場,二者既各有側重、獨立運行,又互為補充,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相銜接,這是全國碳市場健康、平穩、有序運行的基礎。
我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發展經歷了波動過程。2012年,《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發布,推出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計劃;《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審定與核證指南》于2012年10月印發。2014年,啟動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備案審核工作,完成首批國家核證自愿減排(
CCER)備案。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自愿減排交易信息
平臺上線,形成覆蓋全國的
CCER市場、地方碳交易市場、聯合國CDM市場、國際自愿碳交易市場并存的發展格局。
我國CDM交易曾有一個快速發展繁榮階段,但隨著發達經濟體提出CDM市場只“面向最不發達經濟體”,我國CDM項目失去了國際市場需求,交易量急劇下降。與此同時,深圳、廣東和上海等地的碳市場逐漸活躍,部分扭轉了CDM項目國際交易停滯帶來的我國碳市場幾近停滯的局面。
在2021年啟動全國電力國家配額(CEA)市場后,2023年8月,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
交易系統上線
開戶功能,并與注冊登記系統互聯互通。2023年10月,《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正式發布。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重啟,不僅有助于具有碳減排效應的項目獲得額外資金支持,對企業中長期的碳減排路徑安排也將產生積極影響。
梳理總結我國碳市場發展階段,可以看出,我國碳市場建設已日趨完善。
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全國碳市場制度框架。2020年12月,《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公布,發布了登記、交易、結算規則,組織制修訂碳排放核算報告和核查指南、配額分配方案等文件,33項規章制度和技術規范形成了我國碳市場較完備的多層級“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技術規范”法律制度體系,并建成“一網、兩機構、三平臺”的基礎設施支撐體系。2021年,《碳排放權登記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規則(試行)》《碳排放權結算管理規則(試行)》等相繼出臺。2024年2月,國務院頒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為全國碳市場健康發展提供了上位法依據。
運行機制逐步完善。2024年10月,生態環境部發布《2023、2024年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發電行業配額總量和分配方案》,規定全國碳市場配額最大可結轉量與凈賣出配額量正相關關系,要做好配額分配及清繳相關工作。配額富余企業只有賣出一定配額量,才能確保凈賣出量1.5倍的配額結轉到后續
履約周期使用,一定程度上消除企業“惜售”心態,有效提升市場上的配額供給量與企業出售意愿,增加了市場活躍度。
數據質量管理不斷優化。數據質量是碳市場發展的“生命線”。數據精準度和核算成本密切相關。生態環境部組織企業通過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對關鍵數據進行月度存證,并由“國家—省—市”三級聯審,識別數據異常并及時預警。優化碳排放核算核查方法,將發電行業碳排放核算公式從27個減至12個,將需要經過復雜換算得出的數據替換為直接計量數據;明確規范流程和必查內容,對18個關鍵參數提出核查方法,統一核查尺度和任務邊界,以確保數據的規范性、準確性和時效性。這些都有效保障了數據質量。
全國碳市場進入第三個履約期。2024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交易及清繳順利結束,第二個履約期配額分配盈虧基本平衡。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數據,2024年,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年成交量1.89億噸,年成交額181.14億元,創全國碳市場2021年上線交易以來年成交金額新高。
全國碳市場交投活躍度顯著上升。2024年交易主要集中在下半年,一季度至四季度成交量分別占全年總成交量的5%、7%、9%、79%,12月成交量7536.55萬噸為全年峰值;年內換手率3.5%,而2021年、2023年換手率僅約為2.0%。
交易
價格穩中有升。全國碳市場CEA收盤價于2024年二季度整體上揚,四季度收盤價總體穩定在97元/噸—106元/噸。據生態環境部數據,2024年,全國碳市場CEA累計成交量6.3億噸,累計成交額430.33億元。我國碳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
碳市場撬動低碳技術研發應用的效應初步顯現,加速了節能技術推廣應用。全國碳市場
碳價,代表了社會節能降碳邊際投資成本。2024年6月,《煤電低碳化改造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印發,推薦了生物質摻燒、綠氨摻燒、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三種煤電低碳化改造技術。碳市場能夠促進前兩種技術的推廣應用。以生物質摻燒為例,電廠摻燒生物質需要設備改造及生物質收集、加工、運輸等成本,原先計算收益時,僅考慮減少煤炭燃燒的排放,扣除成本就是電廠的收益。加入碳市場,工廠就增加了碳減排收益,積極性更高。
重點排放單位碳減排意識持續增強。企業可根據碳市場碳價變化開展相關業務,如提前建立碳減排技術儲備庫并動態更新,既可對碳市場政策、供需情況開展跟蹤觀察,預測碳價走向;也可對所儲備的碳減排技術投資的邊際成本進行管理和預期,及時將與碳價相匹配、具備投資效益的降碳技術開發為技改投資項目,以促進碳減排技術產業化。 內-容-來-自;中_國_碳_0排放¥交-易=網 t an pa i fa ng . c o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