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在
北京召開2025年一季度信息發布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維,副秘書長兼市場調研部主任石洪衛,副秘書長兼產業運行部主任陳玉千,副秘書長兼科技環保部主任馮超,規劃發展部主任王濱,綜合部(財務資產部)副主任申永亮出席發布會。
發布會上,就《世界金屬導報》提出的“在鋼鐵納入
碳交易市場后,企業需要從哪些方面開展工作以更好地應對新變化”這一問題,馮超副秘書長給出如下解答。
《世界金屬導報》:生態環境近期發布了《關于做好2025年全國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關工作的通知》。在鋼鐵正式納入碳交易市場后,從短、中、長期來看,對鋼鐵企業有哪些影響,企業需要從哪些方面開展工作以更好地應對新變化?
馮超副秘書長指出,2025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正式將“鋼鐵、水泥、鋁冶煉”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ETS),這是自2021年電力行業首批納入后,
碳市場首次擴容。此次擴容對鋼鐵行業的影響應該說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從短、中、長期維度觀察,其影響呈現從成本變化到技術革命,最終至產業生態重構的遞進式演變,而行業適應進程則展現出政策驅動與市場響應交織的復雜圖景。
對于此次擴容,鋼協在前期多次參與了討論,充分了考慮了鋼鐵行業的現狀和鋼鐵行業納入碳交易市場的計算方法的復雜性,因此在政策設計時遵循系統思維,初期注重規則的平穩落地,中期強化市場激勵約束,長期瞄準深度脫碳目標,通過
碳配額從“保量分配”向”提質控量“的演進,既避免短期內對行業造成過度沖擊,又為技術升級預留轉型窗口期。
馮超副秘書長講解了分階段的具體措施。
短期來看,2024年度作為首個
履約周期,采取穩健起步策略,以企業經核實的實際碳排放量為基準實施配額等量分配,暫不設置配額盈余或缺口調節機制,為行業適應碳市場規則預留緩沖期。2025-2026年過渡至碳排放強度控制階段,配額分配與企業碳排放水平掛鉤,激勵幅度不超過3%。
中期來看,2027年進入機制深化期,在行業碳排放數據質量顯著提升的基礎上,建立漸進式配額收緊制度,通過可預期的年度配額遞減安排形成持續減排壓力,倒逼落后產能有序退出。同時,將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可以提升中國鋼鐵企業的碳透明度,并逐步積累
碳資產管理經驗,減少出口時的碳關稅負擔,提高中國鋼鐵的國際市場競爭力。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成熟后,部分碳排放強度高的企業生產運行成本被推高,高碳排放企業將面臨配額不足的壓力,為降低履約成本,企業必將進行技術改造,推廣先進節能降碳技術的應用。
長期來看,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將成為鋼鐵業增加
綠色低碳含量、優化能源結構、促進劣勢產能出清的加速器,把短中期履約壓力轉化為長期技術革新動力,碳市場擴圍和碳配額縮緊機制將倒逼鋼鐵行業從“被動減排”轉向“主動創新”。
馮超副秘書長強調,相關制度的完善和相應規則的實施還需要一個較長期的過程,無論是從數據的治理還是配額的分配,都需要進一步完善,使其在行業健康發展方面更好地發揮作用。
對于企業如何應對鋼鐵行業納入碳交易市場后帶來的新變化,馮超副秘書長提了幾點建議。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壓實減碳的責任。企業要充分認識到碳市場的戰略意義,將減碳納入整體的企業發展規劃,并設立專職
碳管理機構,推動全員樹立減碳意識,形成減碳責任體系。
二是精準把控數據,夯實碳管理基礎。下一步將開展碳排放核查核算工作,企業一定要核準數據,確保數據的真實準確可追溯,為碳市場交易筑牢數據根基。
三是構建管理體系,推進低碳轉型。要積極引入低碳技術,持續優化生產流程,逐步降低單位產品碳排放強度,推動企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四是完善資產運營,實現價值提升。建立健全碳資產管理制度,科學開展碳資產評估。積極投身碳交易市場,通過合理配置配額交易資源,開發核證減排項目等方式,實現碳資產的有效管理和價值增值。
五是緊跟政策導向,強化協同發展。企業要密切跟蹤碳市場政策動態,加強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及時掌握政策變化趨勢,積極爭取相關政策支持,探索
碳金融創新的模式,挖掘碳資產收益的潛力。同時,要注意人才隊伍的培養,提升企業在低碳領域的核心競爭力。鋼協也會持續開展相關工作,助力鋼鐵企業應對新態勢。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