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
綠色低碳發展和
節能減排擺在突出位置。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能耗雙控向
碳排放雙控轉型新機制”,這是中共中央對“雙碳”工作的又一重大決策部署,為如期實現我國“3060”戰略目標、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明確了戰略路徑。
碳排放雙控是推進綠色轉型、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性制度保障,如何解決好統計核算基礎薄弱、技術標準供給不足、統籌協調難度增大等問題,統籌好節奏與力度、兼顧好制度剛性與調控彈性?5月9日,全國政協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圍繞“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協商議政,全國政協委員與相關部委負責同志深入交流討論,總結有效經驗、梳理問題困難,為構建由“能耗”到“碳排放”的雙控新機制集智聚力。
完善政策制度體系
系統化的制度體系是落實碳排放雙控的保障。在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過程中,因地制宜地考量和制定政策體系是一項復雜而多維的任務。
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車俊表示,在調研中了解到,在當前經濟下行和復雜外部形勢壓力下,全面實施碳排放雙控時間緊、任務重,碳排放雙控相關政策協同系統性還不強,分區域分行業差別化、針對性的政策實施不夠到位。
“應堅持先立后破,推動碳排放雙控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正確處理科學發展與降
碳減排的關系,科學把握達成目標的路徑和方式、節奏和力度,科學高效推動‘十五五’全面實施碳排放雙控。”車俊表示。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王金南也認為,統一規范、協同高效、科學精準的統計核算體系是碳排放雙控制度建設的基石,是科學合理分解約束性指標、落實減排責任的前提。“但目前碳排放統計核算的時效性、準確性和精細度無法滿足雙控管理需求。”
王金南建議加快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改革和數據質量提高,因地制宜建立差異化統計核算體系,構建重點行業企業分級分類統計核算技術方法,全面推進城市碳排放源統計核算。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江蘇省委會主委蔣巍關注的是產品
碳足跡管理和碳標識認證制度問題。他表示,產品
碳足跡是衡量產品“含綠量”的重要指標,碳標識認證是由認證機構證明產品碳足跡量化符合標準規范要求。我國相關工作尚處在初期階段,規則標準尚不健全,基礎數據庫存在短板。
“應夯實碳足跡管理基礎底座,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符合國家要求的重點產品碳足跡核算標準體系,完善團體標準采信機制。同時,組織實施《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通用實施規則(試行)》,規范‘中國產品碳足跡標識’使用,加快制定產品碳標識認證管理辦法,促進碳標識認證高質量發展。”蔣巍表示。
全國政協常委、民革山西省委會主委張復明圍繞推動建立碳排放雙控目標責任考核評價體系發表了意見建議。他認為,應科學設定全國碳排放強度約束性指標,合理分解地方碳排放強度指標和目標,并健全碳排放考核方法。
“發揮好目標評價考核‘指揮棒’作用,兼顧公平與效率,構建地區碳排放控制指標分解技術體系。嚴格按照碳排放預算編制,合理確定各省區碳排放強度降低約束性指標。建立區域間減碳協作機制,強化重點省份合作。”張復明說。
扎實推進重點任務
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提出“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
碳市場”。
建設全國碳市場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當前,全國碳市場體系仍處于建設初期,基本建立了相關法規制度和基礎設施,但尚未實現行業全覆蓋,市場活力也有待提升。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鄒磊認為,應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進全國碳市場建設。
“要抓緊研究編制化工、石化、造紙、航空等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核查指南,穩步擴大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完善產品體系和準入機制,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交易主體和交易品種多元化。優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分配機制,激發市場活力。”鄒磊表示。
在推動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的過程中,為應對能源稟賦與碳排目標沖突、
新能源裝機增長與出力不足、傳統能源與
新能源互補性不足等矛盾,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供給質量至關重要。
“煤炭是我國的基礎能源,也是最大的碳排放源。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必須解決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溫樞剛表示。
他建議加快能源安全低碳轉型,保持新能源快速發展勢頭,為煤電控排創造條件。夯實煤電能源安全“壓艙石”作用,在“沙戈荒”基地建設支撐性電源,在負荷中心建設應急保障電源和清潔供暖熱電聯產機組,合理控制煤電發電量。
“同時,健全多層次電力市場體系,完善跨省跨區市場化交易機制。將煤電綠色低碳轉型納入轉型金融覆蓋范圍,給予更大力度的融資成本、財政投入、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溫樞剛表示。
當前,我國工業領域碳排放占據全國碳排放總量的主導地位,成為落實碳達峰
碳中和戰略的核心攻堅主戰場。
“應系統提升工業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推動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全國政協常委、民盟河北省委會主委張福成表示。
張福成認為,應以碳排放強度約束推動企業技術迭代升級,通過市場采購機制引導企業向低碳轉型,優化現有產業低碳發展能力;強化“企業—園區—區域”三級監測網絡建設,夯實工業
碳管理數智化基礎能力;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綠色產業鏈協同發展能力。
發揮科技創新關鍵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文明發展面臨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科技創新為我國能源高質量發展和能源低碳轉型注入關鍵動力。有關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申請的動力電池專利占據了全球的74%,已成為驅動電機最大的生產國;風電機組等關鍵零部件的產量占到全球市場的70%以上,光伏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量占全球比重均超過80%。
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政協主席唐良智強調了以科技創新推動能源低碳轉型的緊迫性,認為應通過創新“雙碳”領域科技資源配置機制、優化“雙碳”領域市場要素支撐機制、完善“雙碳”領域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機制夯實碳排放雙控科技支撐。
“應研究制定碳排放雙控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統籌謀劃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開放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構建低碳技術標準及專利池共享機制;引導創新主體建立健全知識產權資產和專利產品管理制度,實施一批高價值專利培育項目等。”唐良智表示。
溫樞剛提出了加強煤電關鍵技術研發示范的建議。“協同產業鏈上下游組建創新聯合體,打造清潔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調節、智能運行的先進煤電技術體系。加快研發高比例綠氨摻燒、低成本綠氫綠氨制備等技術,在可再生能源富集、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開展示范。”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樸世龍在談及加強綠色低碳國際合作問題時,著重談到加大綠色低碳技術和產業國際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應加大綠色低碳短板技術研發,聚焦二氧化
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生態工程固碳等前沿技術,加大國際合作,攻克技術難題,提高創新鏈國際合作的質量和水平。
全國政協常委、民盟遼寧省委會主委劉中民認為,應強化風險挑戰防范,穩妥有序推動碳排放雙控轉型。具體到技術領域,則應加強能源技術路線風險研判,從源頭上抵御風險。
“建議按照近中遠期發展形勢變化,構建以技術、數據為基礎的戰略研究
平臺,開展‘技術成熟度—經濟成本—低碳效益’評估,制定技術發展路線圖和關鍵技術突破扶持政策,指導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避免新技術加速迭代帶來的技術路線選擇的風險。”劉中民說。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