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擴容勢在必行
行業特性決定減排必要性。鋼鐵、水泥、鋁冶煉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其碳排放強度顯著高于其他制造業領域。以鋼鐵行業為例,生產1噸粗鋼平均排放約1.8噸二氧化碳(CO2),占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左右;水泥行業因石灰石分解產生的二氧化碳占工藝排放的60%以上;鋁冶煉的電解環節不僅依賴高耗能電力系統,還涉及四氟化碳(CF4)和六氟化二碳(C2F6)等強效溫室氣體。這三個行業合計碳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比例較大,且減排技術路徑清晰(如綠電替代、原料替代等),將其納入碳市場既是落實“雙碳”目標的必然選擇,也是倒逼行業技術升級、優化產能結構的關鍵抓手。
市場擴圍的階段性邏輯。全國碳市場自2021年啟動以來,首批僅納入發電行業,覆蓋碳排放量約45億噸。此次擴容至鋼鐵、水泥、鋁冶煉行業,標志著碳市場從單一行業向多行業協同管理過渡。選擇這三個行業,既考慮了其碳排放規模,也兼顧了數據基礎的可行性:鋼鐵行業已建立較為成熟的能源消耗統計體系,且長流程與短流程工藝的碳排放差異為配額分配提供了細分依據;水泥行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經過多年試點已趨于完善,尤其在替代原料(如電石渣)的
碳減排計量上積累了經驗;鋁冶煉行業因其工藝特殊性(如電解鋁的氟化物排放)成為技術攻堅的重點領域,國際鋁業協會(IAI)的技術標準則為國內規則制定提供了參考。
國際碳關稅倒逼壓力。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已于2023年正式實施,覆蓋鋼鐵、水泥、鋁等進口商品。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鋼鐵和鋁制品出口國或地區,若未建立國內碳定價機制,企業將額外承擔最高50歐元/噸的碳關稅成本。將相關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不僅可提升產品的碳成本透明度,還能通過
碳交易收益反哺低碳技術研發。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_碳0排0放^交-易=網 ta n pa i fa ng . co m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