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高質量碳市場的對策建議
為進一步建設高質量的全國碳市場,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筑牢數據質量生命線。一是建立健全分級分類監管制度。對年排放量超百萬噸的重點企業實施月度數據核查,中小型企業推行季度抽檢制度,并建立“數據異常企業清單”。二是加強技術賦能創新。開發智能化核算工具,運用區塊鏈技術固化數據采集流程,利用AI算法優化缺省值設定模型。三是建立第三方追責機制。建立核查機構“黑白名單”制度,對違規機構實施市場禁入,并探索“交叉驗證”機制,如電力數據與碳排放數據比對。
優化配額分配長效機制。一是建立動態基準調整制度。2025年—2026年采用“強度基準+彈性空間”,2027年起過渡至“總量控制+行業遞減機制”。二是實施區域差異化獎勵機制。在西部試點“碳效掛鉤”補償機制,對超額減排企業給予用地指標獎勵。對東部先進企業實施配額獎勵。三是建立靈活性配額機制。允許企業跨年度儲存配額,并試點“預借配額”機制以平滑短期供需波動。
激活碳市場流動性引擎。一是豐富碳市場交易工具。在風險可控前提下,試點碳遠期、碳掉期等衍生品,吸引券商、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入市。二是創新碳市場復合交易模式。探索“配額+綠證”“配額+
CCER”捆綁交易,推動綠電消費與碳減排協同。三是建立健全動態擴容機制。2027年前將化工、有色等行業納入儲備庫,形成“成熟一批、納入一批”的滾動擴容模式。
構建行業特色管理體系。一是建立行業細分規則。針對水泥行業的替代原料碳減排、鋁冶煉的綠電認證等制定專項核算規則,并推動與國際標準互認。二是加強行業技術攻堅行動。設立行業減排基金,重點支持氫能煉鋼、低碳水泥熟料、惰性陽極鋁電解等技術研發。三是加快行業數據整合。依托工業互聯網
平臺,整合生產、能耗、排放數據,打造“行業碳畫像”。
健全政策協同網絡。一是健全立法保障。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升格為法律,明確
碳稅與碳交易的銜接機制。二是健全金融支持機制。設立碳市場風險準備金,對參與碳質押融資的企業給予貼息支持。三是加強國際對接。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合作,推動中國碳標準納入全球供應鏈認證體系。
【版權聲明】本網為公益類網站,本網站刊載的所有內容,均已署名來源和作者,僅供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之用,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將立即做刪除處理(QQ:51999076)。